◆ 总结:对于VR/AR市场的“终极”展望
首先,笔者要对很多VR以及AR设备的终极爱好者们说声抱歉,这篇看似有点偏向入门级的文章,一定已经让很多极客们都弃之以鼻很久了。所以能看到这里的读者们,请听我最后再叨唠几句。
如果你认为购买现今市面上的任意一款头戴式VR设备,就可以大肆体验一把沉浸感了,那么结果一定不会非常喜人。即便是现今再强悍的技术水平,在用户体验VR乐趣的同时,仍然可以感知到自己是在一个并非真实的虚拟空间之中,那么沉浸感也就是相对而言的了。
电影《黑客帝国》的虚拟世界
相信看过《黑客帝国》以及《攻壳机动队》的朋友,一定会对完全虚拟的世界非常感同身受,那种完全分不清自己是在现实还是在虚拟空间之中的感受,才可以称之为纯粹的沉浸感。但如果要和电影与动漫中的人物一样进行“插管”才能让自己完全沉浸的行为,一定会让很多普通大众无法接受。
不过大家并不用对VR设备的发展前景感到担忧,因为这样拥有这样庞大数据,以及可以让人们在其中产生自主意识的终端超级计算机还没有诞生,如果将人类每秒看到的信息全部数字化来骗过大脑,那么产生的数据恐怕已经无法用“T”来计算了。显然,这些想法在现今看来有些不切实际。
而在算法以及数据分析更为复杂的AR技术,它的终极形态又会是什么呢?就像微软在做HoloLens演示时所表达的内容一样,在数据库充分的条件下,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,任何地点与虚拟的程序或是应用产生互动。这可不是靠一些VR场景的设定就可以做到的,最起码,技术水平要达到人工智能的阶段。
与VR不切实际的“脑后插管”一样,AR的终极交互形态,大致应当是一种“无介质投影”。好比电影《钢铁侠》中Tony·Stark在开发盔甲,以及设计大楼时采用的操作方式一样。虽然这种视觉感受要比“脑后插管”看着舒服的多,但按照技术层面的角度上来说,攻克这种“无介质投影”的技术水平要比前者更为复杂。
说了这么多看似“不切实际”的设想,我们再来回到这些产品本身。Facebook的Oculus Rift看似已经前路坦荡只等发售了,但是因为其过早的公布产品,很多技术已经被各大厂家抄袭,甚至是超越,如果你真的很着急入手一款VR设备,那么相信Oculus Rift应该是你不二的选择。但是其过高的售价,相信也会阻拦很大一部分对VR感兴趣的消费者。
索尼的Project Morpheus和微软的HoloLens当属今年E3大展上的两台重头戏,后者是大张旗鼓的宣传,大有整合行业之势;前者则是产品介绍匆匆了事,但却琳琅满目的用很多游戏DEMO给众多体验者好好过了一把VR隐。
总体来说,索尼给人的感觉总有点硬着头皮往上顶的架势,虽然产品本身与一年前公布的时候基本没什么区别,但是却在游戏的多样性上,尽量争取让PS4的固有用户群体接受这款设备。而微软却也懂得殊途同归之道,既然起步已经比很多竞争队友晚了许多,那么不妨用自己的优势——Windows,来吸纳更多的设备支持到自己的平台上来。
不过也两款设备以及与他们拥有同样命运的Vive一样,都是每天都在宣传自己马上即将公布发售日期,一边又在遮遮掩掩的私下研发技术,可是让广大支持者们操碎了心。究竟这三款设备能否在2016年公布,至今仍然是个未知数。虽然从技术层面讲,现在就发售产品也没有什么问题,但可能是想要在设备的创新性上,以及实际的用户体验想做到更多更深的层次,尽量多的拖延发售日期也是有情可原的。
与前面的几台设备相比,谷歌眼镜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了,过早的技术研发导致经费流失,以及产品的价值观被外界全盘否定,再到现在从新设计产品定位,谷歌每一步都走的让人感到惋惜和凄凉。不过这个行业的巨人能够从新走出来,并且坚持这自己的理念,还是非让值得肯定的。但新型的谷歌眼镜至今还仍然处在设计阶段,在2016年就让他公布于世,现在看来还十分勉强。
2016年,必定会是可穿戴设备群雄逐鹿的一年,大批的产品将会涌入市场,最终将是哪一款设备可以力压群雄,抢下智能穿戴领域的头把交椅,结果可能还是需要时间来证明。虽然还有很多VR/AR产品在此篇文章中都没有列出,比如三星和谷歌等入门级的VR盒子,以及一些小厂商们的“大作品”。但作为行业之中数一数二的明星产品,如果他们不能带动整个行业,起到带头表率作用的话。那么VR和AR设备最后的命运,恐怕只能是让受众群体越来越少,最终朝着极客化的悲壮路线而发展下去了。
推荐经销商